9月25日,科大东区2321教室举办了本学期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大英博物馆与中国”;本次讲座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褚龙飞主讲。该讲座也是本校通识课程《馆窥世界史》的第四课,吸引了校内众多同学参加
讲座伊始,褚龙飞老师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组精美的文物图片,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了玉琮、商代青铜器、战国木雕、唐代纸质敦煌画像、行脚僧图和宋代瓷器。通过五个例子中让同学们了解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文物的涵盖范围,就时间跨度而言,从良渚玉琮到明清瓷器,时间跨度极大;从文物种类而言,商周青铜器到唐三彩再到宋代书画,种类名目繁多。
随后,褚老师着重为大家介绍了女史箴图及其背后的故事。在介绍文物时,褚老师提供了精美的大图,让同学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画中人物表情,从而向大家介绍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即这一时期开始注重传达人物的神韵,寻求对人物个性、容貌、神韵等一切彰显人物之美的绘画语言的探索与挖掘。褚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女史箴图的传承路径及破损严重的原因,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褚老师还带领同学们欣赏了汉白玉阿弥陀佛像三菩萨壁画、大明洪武宝钞、明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盖罐、清代西藏大鹏金翅鸟迦楼罗神像等精美文物。
课程的最后,褚老师讲述了部分中国文物外流的过往历史,并介绍了我国政府为促进海外流失文物回流而进行的摸索与实践。
本次课程中,褚老师通过介绍大英博物馆藏的中国文物,帮助同学们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艺术精髓、工匠们精湛的技术以及文物背后的坎坷命运。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祖祖辈辈留给当代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再此前提下,更需要青年大学生理解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