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37讲《轮与车》于科大东区第一教学楼1201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图书馆VIP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安轶副教授主讲,以轮和车技术的演化为核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技术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座伊始,王安轶老师以“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一经典问题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她指出,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整体结构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紧接着,王安轶老师将视线聚焦于中国的马车发展史,通过一系列珍贵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带领听众穿越时空,追溯轮与车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她详细阐述了从早期的木制车轮到后来的青铜车轮、铁制车轮的演变过程,使听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创新与变革的时代,深切感受到了技术发明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在讲座中,王安轶老师还特别强调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动关系。她指出,技术体系的演化不仅受到技术思想演化的影响,还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演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技术本身出发去审视其影响,而应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讲座最后,王安轶老师提到了技术的“软实力”对于塑造文化、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作用。她指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或手段,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因此,我们在关注技术的“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深入思考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她鼓励同学们培养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未来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